网络第二序章—传输层
传输层:UDP和TCP。
这俩协议真是有太多说的了,毕竟网络里头,TCP/IP协议栈,可太重要了。
TCP与UDP区别
常见的,TCP是面向连接的,UDP是面向无连接的。
在互通之前,面向连接的协议会先建立连接。例如,TCP会三次握手,而UDP不会。
什么是连接呢?
所谓连接,即是两端的状态维护,中间过程没有所谓的连接,一旦传输失败,一端收到消息,才知道状态的变化
为了在客户端和服务端维护连接,而建立一定的数据结构来维护双方交互的状态,用这样的数据结构来保证所谓的面向连接的特性。
-
TCP提供可靠交付。通过TCP连接传输的数据,无差错、不丢失、不重复、并且按序到达。UDP继承了IP包的特性,不保证不丢失,不保证按顺序到达。
-
TCP是面向字节流的。发送的时候发的是一个流,没头没尾。而UDP继承了IP的特性,基于数据报的,一个一个地发,一个一个地收。
-
TCP是可以有拥塞控制的。它意识到包丢弃了或者网络的环境不好了,就会根据情况调整自己的行为,看看是不是发快了,要不要发慢点。UDP就不会,应用让我发,我就发。
因而TCP其实是一个有状态服务,里面精确地记着发送了没有,接收到没有,发送到哪个了,应该接收哪个了,错一点儿都不行。而UDP则是无状态服务。
UDP
包头格式
IP层中的IP头里面定义了传输层是UDP还是TCP协议。
UDP可以看到格式比较简单,基本上只用到了端口号。
UDP特点
第一,沟通简单,不需要(大量的数据结构、处理逻辑、包头字段)。
第二,无需连接。它不会建立连接,虽然有端口号,但是监听在这个地方,谁都可以传给他数据,他也可以传给任何人数据,甚至可以同时传给多个人数据。
第三,无拥塞控制。不会根据网络的情况进行发包的拥塞控制,无论网络丢包丢成啥样了,它该怎么发还怎么发。
UDP的三大使用场景
第一,需要资源少,在网络情况比较好的内网,或者对于丢包不敏感的应用。
第二,不需要一对一沟通,建立连接,而是可以广播的应用。
第三,需要处理速度快,时延低,可以容忍少数丢包,但是要求即便网络拥塞,也毫不退缩,一往无前的时候。
UDP虽然简单,但它有简单的用法。它可以用在环境简单、需要多播、应用层自己控制传输的地方。例如DHCP、VXLAN、QUIC等。
TCP
包头格式
TCP包头很复杂,但是主要关注五个问题,顺序问题,丢包问题,连接维护,流量控制,拥塞控制;
顺序问题:为了解决包乱序问题,使用“序号”编号,确定先来后到的顺序;确认序号,发出去的包应该有确认,如果没有收到就应该重新发送,直到送达。
丢包问题:从IP层面来讲,如果网络状况的确那么差,是没有任何可靠性保证的,而作为IP的上一层TCP也无能为力,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加努力,不断重传,通过各种算法保证。
连接维护:状态位。例如SYN是发起一个连接,ACK是回复,RST是重新连接,FIN是结束连接等。TCP是面向连接的,因而双方要维护连接的状态,这些带状态位的包的发送,会引起双方的状态变更。
流量控制:解决的是发送方和接收方速率不匹配的问题,发送方发送过快接收方就来不及接收和处理。采用的机制是滑动窗口的机制,控制的是发送了但未被Ack的包数量。
拥塞控制:解决的是避免网络资源被耗尽的问题,通过大家自律的采取避让的措施,来避免网络有限资源被耗尽。当出现丢包时,控制发送的速率达到降低网络负载的目的。
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,一个是对另一端的,一个是针对网络的。
TCP的三次握手
常称为“请求->应答->应答之应答”的三个回合。总之,这个流程即是让C/S端都做到消息一去一回。
三次握手除了双方建立连接外,主要还是为了沟通一件事情,就是TCP包的序号的问题。
Client要告诉Server,我这发起的包的序号起始是从哪个号开始的,Server同样也要告诉Client,Server发起的包的序号起始是从哪个号开始的。
为什么序号不能都从1开始呢?因为这样往往会出现冲突。
在同一时间,同一序号的包因为重启等各类因素出现在网络上,导致接收错误。
因而,每个连接都要有不同的序号。这个序号的起始序号是随着时间变化的,可以看成一个32位的计数器,每4us加一,如果计算一下,如果到重复,需要4个多小时,那个绕路的包早就死翘翘了,因为我们都知道IP包头里面有个TTL,也即生存时间。
TCP四次挥手
你关闭你的发送通道,我关闭我的发送通道。(给对方留下时间准备关闭连接)
FIN_WAIT_2,如果这个时候Server直接跑路,则Client将永远在这个状态。TCP协议里面并没有对这个状态的处理,但是Linux有,可以调整tcp_fin_timeout这个参数(default 60s),设置一个超时时间。超时后会直接进入Closed状态。
TIME_WAIT状态,保证ACK能发送到对端,同时保证对端的包都被当前的Client端消耗掉(免得被下一个使用此端口的client端接收到)。
若是Client端已经等了2MSL,状态会转至Closed状态。Server超过了2MSL的时间,依然没有收到Client发的FIN的ACK,按照TCP的原理,Server还会重发FIN,这个时候Client再收到这个包之后,Client会直接发送RST,Server就知道Client已经关闭了。
等待的时间设为2MSL,MSL是Maximum Segment Lifetime,报文最大生存时间,它是任何报文在网络上存在的最长时间,超过这个时间报文将被丢弃。因为TCP报文基于是IP协议的,而IP头中有一个TTL域,是IP数据报可以经过的最大路由数,每经过一个处理他的路由器此值就减1,当此值为0则数据报将被丢弃,同时发送ICMP报文通知源主机。协议规定MSL为2分钟,实际应用中常用的是30秒,1分钟和2分钟等。
问题
- TCP已经有重试机制了,为什么应用层还会写重试?
应用层重试是解决应用层的错误
- 报文最大生存时间(MSL)和IP协议的路由条数(TTL)什么关系呢
都和报文生存有关,前者是时间维度的概念,后者是经过路由跳数,不是时间单位.
TCP中的顺序问题、丢包,以及超时传递,滑动窗口、拥塞控制,非常推荐大家阅读趣谈网络协议“第12讲讲TCP协议(下)”。建议需要的时候拿出来反复理解。
这里我只提一个TCP队首阻塞的问题,HTTP的队首阻塞是因为HTTP1.1规定先收到的请求要先返回,这样,如果前面的请求耗用太多,就会出现请求队列阻塞的问题。
我们知道HTTP 2.0解决了这个问题(后面介绍HTTP2.0),但因为TCP的特性,还是有队首阻塞的问题(这里是传输层的问题,1.1是应用层的问题)。这里需要了解TCP保证顺序性的特性以及滑动窗口的相关知识。
在TCP协议中,接收端的窗口的起始点是下一个要接收并且ACK的包,即便后来的包都到了,放在缓存里面,窗口也不能右移,因为TCP的ACK机制是基于序列号的累计应答,一旦ACK了一个系列号,就说明前面的都到了,所以只要前面的没到,后面的到了也不能ACK,就会导致后面的到了,也有可能超时重传,浪费带宽。
本文标题:网络第二序章—传输层
文章作者:小师
发布时间:2022-03-22
最后更新:2022-05-04
原始链接:chunlife.top/2022/03/22/网络第二序章—传输层/
版权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均采用知识共享署名4.0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